每周一本书
让阅读,丰满人生
21君:为什么同样是读书,很多人读了忘、忘了读,读完似乎也说不出书里面到底讲了啥?而有的人不用怎么背诵就可以掌握知识点?为什么推理片里的警察和侦探在破案的时候,总是会使用一面推理墙呢?
答案就是运用思维导图。
拥有图形化思维的人会对知识分类整理,在新知和旧知之间建立联系,不断完善知识网。然后直击要点,把知识链和记忆节的陈述梳理地明明白白,并且转化成一张思维导图。
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《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》
编辑丨陈思;实习生 思纯
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,影视剧、漫画截图
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笔记法,它最大的核心思考方式在于关键词技术和BOIs逻辑系统思考。
题记
01 图形化思维
大家在上学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同学:不论在哪堂课上,不论老师在讲什么,他总是在奋笔疾书。每个学期结束,笔记本摞起来比书本还厚,打开一看,全是密密麻麻、整整齐齐的字。可是,他的成绩却并不拔尖。
动漫《笨女孩》中的阿久津琉璃,常常努力勤奋地学习,但是考试还是得零分。
每个班上也总会有这样一位“学神”:笔记没大家的厚,下课玩的比谁都疯,每次考试却总能考第一。
难道成绩的好坏真的受到智力的限制吗?勤奋努力的人比不过那些天资聪慧的人吗?
其实不然。
“笔记同学”尽管记了密密麻麻的笔记,却扮演着一个机械誊抄员的角色。每次考试时,那些曾记录在他笔记里的问题,他回答不上来。
而那位“学神同学”,当我们在一字不漏地记下老师讲授的内容时,他会边听边思考,边画图边记知识,边查漏补缺,那些能被他梳理出来的知识,他就不会再花大把时间了,只专注那些容易忘的。
原来成绩的好坏的影响因素并非智力,而是记忆方法。
很多时候,我们都在做着和“笔记同学”一样的事情,自以为自己认真又勤奋,却在做无用功。
当你加班到夜晚,觉得自己足够努力,却不被提拔的时候,是否想到白天的自己工作效率太低?
当你和领导汇报,如释重负地抛出一大堆事项的时候,是否想到自己都没捋清楚的东西,领导也听不进去?
在日剧《我,到点下班》里,女主角东山是一个广告公司的中层领导,却遵循着每天晚上六点过一分准时下班的原则。
看似摸鱼的她其实有着自己的高效工作法:把待办事项分条列在便利贴上,专注做完一件事后,就撕掉一张。
不记笔记却考第一的“神话”同学也有自己的高效学习法:把知识打碎成点,用画图的办法梳理,凭回忆把公式、知识点、单词、课文等都默写一遍,遇到实在不会的就查书重点背诵。
其实,他们的高效法都被科学证明是有效的。
有研究告诉我们:
通过读,我们只能记住 10%;
通过听,我们只能记住 20%;
而通过图形和影像,我们能记住的比例在 50% 以上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把记下来的知识还给老师了。
我们常用的条目式记录,就是把信息按顺序罗列,能记下来的内容本身就不多,要命的是,它还体现不出每一条信息之间的关联。而用图形化思维,记忆和思考都不是问题。
图形化思维就是用图形的组合,把我们接收的信息和我们的想法直观地呈现出来。
现在你能理解,为什么推理片里的警察和侦探在破案的时候,总是会使用一面推理墙了吧?
他们把收集来的线索,包括人物照、地图、名片、剪下来的报纸都用大头钉钉在墙上,大头钉直接还拴上有颜色的绳子。
这么做能让推理者有一种全局观,避免陷入一些细节里出不来,同时,这还能帮助他们一眼看出每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,从而激发破案灵感。
这面推理墙,其实就是立体版的思维导图。
思维导图有几个强大的功能:
1.建立联系
我们在接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,思维导图会提醒我们思考3个问题: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。
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联系,建立节点和连接,并将这些知识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,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。
2.打开思路
思维导图的形式是动态的、由内而外扩散的,这可以清晰展现我们思考的轨迹。
随着思维导图中线条的不断延展,你可以随时以关键词或关键图的形式进行补充。
3.系统整合
思维导图最大的价值在于,把我们从媒介中获取的零散的、孤立的、局部的信息整合起来,构建成有意义的知识体系。好比点成线、线成面,组合成立体的知识晶体。
02 思维导图高效法
在思维工具书《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》里,作者刘艳呈现了一种囊括生活、工作和学习各个领域的思维导图高效法。
Easy
收拾行李不头大
出门旅游前,你是不是这样子的?
临行前一天才开始收拾行李,纠结带哪套衣服就花费大半个小时时间。
等到了不得不合上箱子的时候,才匆匆忙忙把衣服、洗漱用品塞进行李箱,到车站发现身份证忘记带了。
但其实,你的出门可以是这样井井有条的:
Easy
工作沟通有重点
在汇报工作时,你是不是这个样子的?
把自己一周以来的工作事无巨细、从早到晚都说一遍,生怕漏掉一件。花了大半个小时叽哩哇啦一大堆,却发现同事早已悄悄玩起了手机,而老板则留给你一个问号脸:“所以你这周到底完成了什么?”
但其实,你的工作汇报可以是这样轻重分明的:
Easy
理论学习一画就懂
学习一个新理论时,你是不是这样的?
把文字解释一字不漏看了好几遍,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却一点都不懂这段话在说什么,脑子里空空如也。
但其实,理解一个新理论是可以这样明明白白的:
面对一张五颜六色的思维导图,有人会觉得它生动活泼,有人会觉得眼花缭乱。
那么思维导图有什么样的构图规律呢?是否可以简化或省略某个环节?
据说,在判断一个思维导图是否合格时,大师们都是这样鉴别的:
内容上:
导图有没有清晰的中心观点?
导图有没有清晰的中心图来表达中心观点?
结构上:
导图是否由中心向外辐射?
导图看起来是否自然地、有机地伸展?
每条分支上是否只有一个词?
整幅图是否清晰明了?
画面上:
导图是否有图像?
全图是否使用颜色?
导图是否具有高度的视觉吸引力?
如果以上有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,那就不是真正的思维导图。
03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?
那么,如何正确地绘制思维导图呢?我们分为5步:
Step1选择重要的核心主题,绘制中心图。
用合适的图像指代主题,也可以在图像上加字使表达更清晰。
Step2设置逻辑架构大纲。
思考该主题下分为哪几大类的信息(值得向他人介绍),并且构想好各自的比重,方便预留空间。
Step3拓展相关细节。
自由组合水平和垂直思考、自由和逻辑联想方式,用关键词和线条填充空白空间。
Step4思考信息节点关联。
可以用箭头连接有信息关联的地方,也可以画相同的图来表示。
Step5添加重点内容图像。
易忘、抽象、重点的地方使用图像语言,但大纲主干的图像必须要绘制。
04 左脑缜密 右脑跳跃
人脑的左右半球有各自独立的意识活动。
左脑倾向于语言思维,负责逻辑理解、记忆等,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、延续性和分析性等特点;
右脑负责空间形象记忆、直觉、情感等,思维方式特点包括有序性、跳跃性、直觉性。
当我们进行文本学习时,本能地使用左脑思维,而忽略掉右脑思维,这样的学习更谨慎缜密,却更费时间,且缺乏激发记忆的灵感。
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整合左右脑思维的工具,通过组合文字、线条、颜色、图像和结构,图文并茂地展现文本内容,被称为“全脑思维工具”“大脑的瑞士军刀”。
思维导图的底层逻辑是由水平思考法和垂直思考法交织而成的。
水平思考能帮我们打破惯性思维,提升我们的创意思考能力,好比是望远镜,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,从而有所选择。
垂直思考则会让我们深度思考某一个细节,直至找到答案,好比是显微镜,它能让我们把某一个东西看得更加清楚,观其本质。
无论是水平思考还是垂直思考,都要用到两种联想方式:逻辑联想和自由联想。
逻辑联想动用的是左脑思维,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,更有条理、有依据。
自由联想则动用右脑思维,天马行空,无拘无束,甚至可以自由想象,创造出新事物。
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,需要交叉使用多种思考方式和联想方式,左右脑同时发力。
不仅要整合零散的知识体系,还需要在分散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;
不仅要主题里拆分出细小的节点,还需要发散找到与之相关的节点。
所以,思维导图就像一把锐利的“瑞士军刀”,不断地打破左右脑间的“墙”。
05 拎出关键词 把复杂变简单
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笔记法,它最大的核心思考方式在于关键词技术(Key Word)和BOIs逻辑系统思考(Basic Ordering Ideas)。
关键词技术即在繁杂的文本或事项中,抓出重点;对于每个重点内容,也细分出相应的重点分支。
BOIs逻辑系统思考,简单来说就是梳理思维,找出分散的内容间的关联,把各个独立的内容串联起来,在梳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。
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,乍一看可能没什么头绪:
时间有三种特性:交易、 消费和投资。你支付给老板每天 8 个小时、 每月 168 个小时,老板回报给你 1 万元的工资,这是交易;你把自己珍贵的 2?4 小时“不被打扰”的时间拿来打游戏、看电视剧、刷手机等,这是消费;你把这段时间用来学习思维导图,这就是投资。
但使用思维导图法,就能将它清晰地呈现出来:
思维导图的绘制,其实并不难,只需要把握住三个核心要素:中心图、大纲主干和内容分支。
中心图位于中央,表明主题;
大纲主干连着中心图向外放射状延伸,起内容分类的作用;
内容分支连接在大纲主干之后,用来承载关键词和引导视线。
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,我们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,分不清关键。
思维导图可以提炼出信息中的关键要点,以结构化的形式,展现出来。这种可视化处理,无论是对画图者还是观众来说,都能快速地一目了然。
其实,关键词的提取是有技巧的。
1.划分层次法
划分层次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。拿到一篇文字资料,要先通读,并思考一下这是什么体裁的内容;紧接着开始划分层次;最后在文字资料中找出最能概括每层意思的核心关键词。找关键词时首先是在原文中找,如果原文中没有合适的词,可以自己总结概括。
2. 巧抓要素法
可以根据 5W1H 要素法来划分:When(时间)、Where(地点)、Who(人物)、 What(事件)、 Why(目的)、 How(做法),直接找出每个要素相对应的关键词就可以了。
3. 寻找主话题法
寻找主话题法就是首先要清晰地了解目标文字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,再根据主旨内容找出与之相关的核心关键词。
4. 抓取重复词法
在一段文字资料中,有些词语会多次出现、反复出现,而这些词语往往就是这个语段中的关键词。我们需要关注同类信息或高频词语。某些语段中有较多相同的词语或内容相近的语句,我们只要把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内容相近的语句逐一合并,提取关键词就容易很多。
5. 寻觅中心句法
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会起到关键作用,或引领下文,或总结上文,或承上启下,或总领全篇。抓住这些句子,就能理出关键信息的方向,顺藤摸瓜,就能找到相应的关键词。
以上的技巧适用于提取文字段落中的关键词,那如何在他人的话语中提取关键词呢?这也可以通过后天联系习得。
比如有规律地训练听记能力:
方式一 悄语听辨
选择一段音频或视频,降低音量,用 15 分钟一边听一边用导图记录,形成第一稿思维导图,又称感知图。再放第二遍,复听对照听记导图,形成第二稿思维导图,又称精细图。
方式二 快语听辨
加快语音的播放速度,力求听清每一句话,一边听一边用导图记录,形成第一稿思维导图(感知图)。听后根据听记思维导图复述其内容,看是否准确、完整。
我们常常会陷入盲目勤奋的漩涡,看似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,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。
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一个道理:找到合适的方法,效率比努力更重要。
想要跳出勤奋漩涡,不如先从打破思维里的那堵墙,简化复杂,画一份思维导图开始。
赠书福利
很多人对思维导图望而却步,认为这是一项费时费力且需要绘画基础的工具。市场上关于思维导图的书很多,笔记、记忆、写作、创意……不少人质疑,思维导图的作用是否被过分高估?
其实,思维导图核心的功能在于呈现思考的过程。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信息,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都可以分为三步:1.罗列信息;2.在信息之间寻找关联;3.用信息完成决策。
本书从学习、生活和工作三个角度,重点阐述了思维导图的落地应用。书中包含来自企业员工、学生和作者本人的近150张手绘思维导图,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不同场景下的实用解决方案。
《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》
作者:刘艳
出版社:中信出版集团
现在,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,免费送书!
如何获得?
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,获得点赞数前2名(点赞数需不少于50)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,同时,21君会在前二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,也免费赠送《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》一本。
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,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,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(同一微信ID、手机号、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)
我们将在明晚的夜读中公布获奖名单哟?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,逾时不候喔?(所以点赞前2的截止时间是8月4日20:00-21:00之间哟?注: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;如遇突发新闻也有可能提前截图。)
21君
小伙伴们,关于作者谈论的思维导图法,你们怎么看?你们在日常学习、工作中,有画思维导图的习惯吗?
和我们分享一下吧??
标签: # 好,记性,不如,烂,笔头,脑子,是,俗语,吗,好,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