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迪经验网

踏破铁鞋无觅处

tiger 2 12

赠张相镐(节选)

唐·李白

本家陇西人,先为汉边将。

功略盖天地,名飞青云上。

苦战竟不候,富年颇惆怅。

世传崆峒勇,气激金风壮。

英烈遗厥孙,百代神犹王。

前 序

你可能朗朗上口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”,却不知其首句为“崆峒访道至湘湖,万卷诗书看转愚”。你也可能听过苏轼的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却不曾听过苏轼的“我従海外归,喜及崆峒春”。

崆峒文化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和文化背景,从古至今,引得文人墨客皆来此地,今天,小编就带着大家共赏崆峒文化之崆峒诗词。

诗词鉴赏

绝 句

——宋·夏元鼎

崆峒访道至湘湖,

万卷读书看转愚。

踏破铁鞋无觅处,

得来全不费工夫。

注释:

“崆峒访道至湘湖,万卷诗书看转愚。”作者饱读诗书,屡试不中,求个小官,无甚意思。他晚年学道,从西到东,遍访名山大川,问道崆峒山,探寻道法,走到湖湘大地,才恍然大悟、豁然开朗,发现自己读书越多,越是懵懂迷糊,人反而变愚了。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”后两句是说,一旦开悟,顿开茅塞,便领悟到了道的真谛。大千世界,真是常有这种事,到处寻觅,铁鞋踏破,始终不得要领,一旦顿悟,忽然想通领悟。与后两句的千古名句比,其实这两句中才能看出诗人的本意。

这首绝句,作者以悟道为例,揭示了认识事物本质的一个普遍规律,那就是只有经过苦心探索、费尽千辛万苦,才会水到渠成,花开蒂落,彻底悟通一个道理。这个悟通时刻,就可能是悟道的一瞬间。“得来全不费功夫”,是结果,“探索全要费功夫”是过程。没有艰苦探索的过程,即使有仙人指点,也是枉然徒劳。所以,我们的理解不是不要读书,而是不要读死书。杜甫说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陆游说:功夫在诗外。都是这个道理,即贵在实践。

近 闻

——唐·杜甫

近闻犬戎远遁逃,牧马不敢侵临洮。

渭水逶迤百日净,陇山萧瑟秋云高。

崆峒五原亦无事,北庭数有关中使。

似闻赞普更求亲,甥舅和好应难弃。

注释:

唐朝“安史之乱”发生后,河、陇兵东调平叛,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吐蕃乘机内侵,陇右十数州县相继陷没,六盘山一带成为唐与吐蕃争夺的前线要地。公元766年,唐代宗李豫命大臣杨济和好吐蕃,吐蕃王即派使者到长安求亲。杜甫听闻此事后,以为西北边事由此可平定,天下复归和平,于是在欣喜之余写下了本诗。

诗的一、二句,诗人开门见山,直入诗题:近闻犬戎这类犯边之族已远遁奔逃,他们的牧马再也不敢踏上临洮一带的大唐土地。三、四句则描述和平安宁后的边地风光,渭水逶迤,白天宁静,秋日的六盘山秋风萧瑟,云淡天高。五、六句写崆峒山、五原一带也暂无战事,只有北方少数民族的使者往来关中。诗的最后两句,诗人表达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,却又隐含在对“近闻”的铺陈直叙中:听说那使者是吐蕃的首领赞普派来到朝廷中求和亲的,那以后舅甥和好不会再有战争了吧?

全诗以“近闻”之事为内容,叙事与写景、抒情融为一体,语言明快,叙事简洁,格调轻快,是杜甫以“沉郁”为主的诗风中不可多见的“快诗”之一。

崆 峒

——谭嗣同

斗星高被众峰吞,莽荡山河剑气昏。

隔断尘寰云似海,划开天路岭为门。

松拏霄汉来龙斗,石负苔衣挟兽奔。

四望桃花红满谷,不应仍问武陵源。

注释:

清光绪十五年 (1889),作者自家乡浏阳 (今属湖南省) 赴兰州父亲任所,途经平凉游崆峒山,作此诗。诗中赞美了崆峒山吞吐星斗的气势,云海迷茫的幽趣和桃花满谷的艳丽。

诗一开篇即从山势落笔,首联:“斗星高被众峰吞,莽荡山河剑气昏。”“斗星”,即北斗七星。“剑气昏”,用《晋书》典故。晋代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, 曾问于人, 人答曰:“宝剑之精上彻于耳。”这里借指天色。两句意谓,高耸云天的崆峒山,吞吐星斗,被弥漫飘浮的云气笼罩。

颔联:“隔断尘寰云似海,划开天路岭为门。”“尘寰”,指人世。“岭为门”,崆峒山有天门,是通往山顶的一道狭口,十分陡险。“天门铁柱”,是著名的十二景之一。这两句专写云海迷茫的山景,出句说它幽谧,似与尘世隔绝,叹其高; 对句突出天门,叹其险。颈联:“松拏霄汉来龙斗,石负苔衣挟兽奔。”“拏”,举。

诗人着眼于山势之动态美,骋想活泼,笔力雄放。出句写松树枝干上冲霄汉,紧接上联,仍从山势高峻落笔。“来龙斗”,形容虬枝盘曲如蛟龙争斗。对句写石上布满青苔,“负”字用得极妙,似见苔之厚重,渲染出陇东名山云雾迷茫的滋润山色,令人对塞上风光刮目相看。“挟兽奔”,形容怪石嶙峋参差错落的岩石此起彼伏如群兽相逐、迅奔。毛泽东《沁园春·雪》中“山舞银蛇,原驰腊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”,笔法意象近似。尾联即景寄情。“四望桃花红满谷,不应仍问武陵源。”出句写实,对句联想。

诗人因眼前四山桃花艳红满谷,联想起东晋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所写:“中有桃花源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的美景。入桃花源者系东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,故桃花源又称武陵源。诗人面对这桃花娇艳、春山沁香的美景,恍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胜境,沐浴着幽、灵秀、静谧的诗意光华,身心何等宁静、怡悦! 但是,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,是作为避世的理想境界而虚构出来的。作为一位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大志,颇有以天下为己任之气概的改革者,诗人是不愿避俗出世的。山水之美未能淡化他改革政治、关怀时事的热情,所以他告诫自己:不应回避黑暗的现实,去寻找虚幻的世外桃源。

边城落日

——唐·骆宾王

紫塞流沙北,黄图灞水东。

一朝辞俎豆,万里逐沙蓬。

候月恒持满,寻源屡凿空。

野昏边气合,烽迥戍烟通。

膂力风尘倦,疆场岁月穷。

河流控积石,山路远崆峒。

壮志凌苍兕,精诚贯白虹。

君恩如可报,龙剑有雌雄。

注释:

边塞以北是一片茫茫沙漠,京城以东是一条曲折的灞水。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,不远万里,奔赴塞外从军。为守候月亮的盈亏,常常拉满弓弦,为寻找水源,多次四处开凿道路。野外渐渐昏暗,但边塞战争的气氛却更加浓厚;烽火遥相呼应,戍楼之间讯息相通。将士们体力强劲,足以卷起风尘,他们已在沙场征战中渡过了许多岁月。河流冲涮着积石,山路远远地通向崆峒。胸怀大志,凌驾于苍兕之上,他们对朝廷的精诚忠心感动了天象,以致出现长虹贯穿太阳的奇景。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,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,扫净邪恶,还天下以太平。

来源:崆峒山旅游

标签: # 踏破铁鞋无觅处,赠张,相镐,节选,唐,李白,

留言评论